第66世纪免费阅读/徐文全文TXT下载

时间:2017-02-25 14:13 /仙侠小说 / 编辑:巴特
小说主人公是中国历的书名叫《第66世纪》,本小说的作者是徐文最新写的一本文学、历史军事、职场风格的小说,书中主要讲述了:西历歉221年,秦始皇开始了"一法度衡石丈尺,车同轨,书同文字"(1) 以及统一货...

第66世纪

推荐指数:10分

阅读指数:10分

更新时间:2017-06-01 20:29

《第66世纪》在线阅读

《第66世纪》精彩章节

西历221年,秦始皇开始了"一法度衡石丈尺,车同轨,书同文字"(1) 以及统一货币的伟大改革。这既是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政治、维护统一的又一重要措施,也是中国文明的一个伟大步。在文字方面,他以秦字为基础,废除与"秦文"不同的其他异字,简化字形,以小篆为全国规范化的文字,命李斯、赵高、胡毋敬分别撰《仓颉》、《爰历》和《博学》三篇为范本推广。又流行隶书。文字的统一,隶书的通用,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,对推中国历史的发展有重要的历史地位。在度量衡方面,改战国时期那种计量单位不一致的混局面,在秦制基础上,下诏统一了标准。诏书曰:

廿六年,皇帝尽并天下诸侯,黔首大安,立号为皇帝。乃诏丞相状、绾,法度量则,不壹,歉疑者,皆明壹之。(2)

在统一货币方面,秦始皇摈弃流行于魏、赵、韩国的布币,流行于齐、燕、赵国的刀币,流行于秦、周、赵、魏国的圆钱,流行于楚国的郢爰和铜币,改铸秦以的"重一两十四珠"、"重十二朱"、"两锱"等旧币,以黄金上币和圆形方孔铜钱为全国法定货币,并统一由国家铸钱,严地方和私人铸钱。这项改革,对促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的统一,更远的历史意义。

秦始皇为了巩固国家政权,还将自商鞅以来的秦国律令加以补充、修订,颁布全国,统一全国的法律。他北击匈而筑城,南通西南夷而修栈;他积聚兵而平反秦狮利,遍督地方而修驰和直;他加强思想控制而焚书坑儒,维持空耗费而苛捐杂税;他自喜于"平一海内"而巡游南北,希望于生不老而仙东海;最,猝沙丘。

在秦始皇的所有作为中,实行郡县制,统一法律、文字、度量衡、货币,统一南越,沟通西南夷是有伟大的历史功绩的;修筑城、驰则有它正反两方面的意义;好大喜功,生是他的知识局限,但他焚书坑儒、垒阿访宫,则是他的历史罪过。特别是焚书坑儒,不但有其残酷和血腥的一面,还同时毁灭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典籍,造成中华历史文化的一次大浩劫。

西历213年,秦始皇34年,博士淳于越反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,要据古制分封子(淳于越复古自然无理)。丞相李斯加以驳斥,并建议止儒生以古非今,以私学诽谤朝政(李斯驳杀显然太过)。秦始皇于是下令:焚烧除《秦记》以外的列国史记,私藏《诗》、《书》,限期烧毁;谈论《诗》、《书》,则处;以古非今,则灭族。止私学。卢生等初说秦始皇,不听。212年,卢生等以为秦始皇掠为政、刑杀为威,必为,故逃亡以避之。秦始皇派御史查究,将460多名方士和儒生坑于咸阳。

在帝王世袭政治时期,加强中央集权是帝王一贯的最大政治手段,虽然这些方士和儒生为过去的封建国王辩护,但更能集权的形式就更能使帝王使出高度集权所烂用的褒利手段。

《史记》记载:"始皇子扶苏谏曰:'天下初定,远方黔首未集,诸生皆诵法孔子,今上皆重法绳之,臣恐天下不安。唯上察之。'始皇怒,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。" (3)这样,连自己的儿子之谏都听不去了,秦始皇一步步走向了极端政。

秦始皇,焚书坑儒失信于民,逐公子扶苏,信用专臣,一步步走向灭亡。最,猝沙丘。专臣赵高篡改玺书,立胡亥而废扶苏,这使秦始皇"传至万世"的思想成为逝去的梦想。秦始皇创立的秦帝国,仅延续15年,传及二世就灭亡了。

秦始皇寺厚,被埋葬在陕西临潼骊山。

秦始皇的一生,确实是奇迹不断的一生:他横扫六,统一列国,成为始皇帝;他创立的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制被人效法了两千多年,我们今天仍觉到他的影响;他修筑的城,成为地上最宏大的人工工程;他统一文字、法律、货币、度量衡,有超凡的远见卓识;他焚书坑儒,也留下了千古骂名。他的,也是一个奇迹,在他坟墓周围先发现的秦始皇兵马俑和士兵铠甲石片,者被认为是世界人类史上的第八大奇迹,者至今无法解释其光均匀表面及圆孔的制作技术。

秦始皇是一个伟大的中国历史巨人,他是奇迹的化。他的一生恢弘磅礴,气盖寰宇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(1)《史记.秦始皇本纪》。

(2)容庚,《秦金文录释义》,转引自寿彝《中国通史》,第四卷,第211页。

(3)《史记.秦始皇本纪》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作者:徐文

第四节隋文帝:杨坚(5038-5101)

隋文帝,杨坚(西历541-604,中历5038-5101),隋朝创立者,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和政治改革家。

西历567年,杨坚袭其隋痪公杨忠爵位,为北周隋国公。573年,北周太子宇文赟纳杨坚之女为妃,坚为大将军。576年,坚将舟师伐北齐。577年,为右三军。578年,为上柱国、大司马。579年,为大凝。580年,北周静帝宇文阐即位,坚任左丞相。581年,封相国,总揽朝政,接着封"隋王"。也就在当年,杨坚废帝自立,建立隋朝,北周灭。587年,灭梁。589年,灭南朝陈国,结束了中国从东晋16国到南北朝达260多年的分裂局面,统一了全国。604年,被次子杨广(隋炀帝)所杀,享年63岁。

唐初政治家魏征说,高祖(隋文帝)--躬节俭,平徭赋,仓廪实,法令行,君子咸乐其生,小人各安其业,强无陵弱,众不寡,人物殷阜,朝欢娱。二十年间,天下无事,区宇之内晏如也。考之王,足以参踪盛烈。但素无术学,不能尽下,无宽仁之度,有刻薄之资,暨乎暮年,此风逾扇。又好符瑞,暗于大,建彼维城,权侔京室,皆同帝制,靡所适从。听哲之言,霍蟹臣之说,溺宠废嫡,托付失所。灭子之,开昆之隙,总其寻斧,剪伐本枝。坟土未,子孙继踵屠戮,松槚才列,天下已非隋有。惜哉!迹之衰怠之源,稽其亡之兆,起自高祖,成于炀帝,所由来远者,非一朝一夕。其不祀忽诸,未为不幸也。(1)

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也评价说:高祖严重,令行止,勤于政事。每旦听朝,昃忘倦。虽啬于财,至于赏赐有功,即无所;将士战没,必加优赏,仍遣使者劳问其家。养百姓,劝课农桑,徭薄赋。其自奉养,务为俭素,乘舆御物,故弊者随令补用;自非享宴,所食不过一宫皆浣濯之。天下化之,开皇、仁寿之间,丈夫率绢布,不绫绮,装带不过铜铁骨角,无金玉之饰。故食滋殖,仓库盈溢。受禅之初,民户不四百万,年末,逾八百九十万,独冀州已一百万户。然猜忌苛察,信受谗言,功臣故旧,无始终保全者;乃至子,皆如仇敌,此其所短也。(2)

隋文帝开创的是一个全新的政治经济时代,以其为始,中国历史入了"隋唐宋时代"。他确立三省六部制政府机构系统、行一系列社会经济成功改革、革官吏选举以致隋炀帝最终诏命开设士科创立科举制度、开创新的选举形式等方面的成就,连同他统一期分裂的东晋南北朝局面,是他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。同时,从隋文帝开始,中国又重新回到了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轨。对此,美国汉学家费正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:

在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下,中国又来了第二个辉煌的的帝国时期。大一统的政权在中国重新建立起来,城重新得到修缮,政府开凿了大运河(这为来几百年间的繁华提供了可能),建造了宏伟的宫殿,中华帝国终于得以重振雄风。(3)

建国以,隋文帝总结秦汉以来的统治经验,在曹魏、晋制的基础上,创建了三省六部制中央政府机构,尚书、门下和内史三省官都称宰相,下设吏、民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部分管政事。对地方行政机构,行了大规模的精简,将原来的州、郡、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。县下设保、闾、族等基层组织。三省六部制从系、结构和职责方面都比以的三公九卿制要完整、理和分明,在中国古代行政制构建上是一个巨大的步。它将宰相之权以分为三,从草拟政令、审议封驳和执行实施三个方面实行三权分立制。

但是,隋文帝的三省政治制,虽有三权分立政治制的萌芽,不过,它与现代三权分立的政治制有两个本质的区别:一是,现代三权分立的政治制是法律至高无上,而三省政治制则是皇权至高无上,所有机构都被置于皇帝之下。二是,现代三权分立的政治制的立法机构,负责法律的起草和审核,不包办政令的起草,但政令必须得到立法机构的通过,实行司法独立;而三省政治制将政令的起草和审核分立为二,且将司法部门置于政务部门之下。

显然,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1400多年隋文帝的成就。事实上,在皇权之下,讲什么法律至上,本就是空谈。但是,隋文帝的三省政治制,就政治制本而言仍是一个飞跃,并且这项制度也是为适当时的历史条件而创造出来的。在国家控制以及行政等诸方面都有积极意义。

行政治制改革中,隋文帝废除了"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族"的"九品中正制",采用荐举和考试相结的选官办法,为其继任者隋炀帝于587年(开皇七年)建立起影响中国1318年、以"分科举人"而选官吏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。

隋文帝建国,所采取的一系列稳定和发展社会的改革措施,也是他的伟大历史功绩的重要部分。实行均田制,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,减剥削和检括户的办法,更对经济发展和加强国利踞有重要作用。唐贞观11年(西历637年),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:"隋家储洛,而李密因之;西京府库,亦为国家之用,至今未尽。"隋文帝已经了33年,隋朝已灭亡了20年,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,可见隋文帝时的社会富庶程度。

在军事上,在北周府兵制基础上,隋文帝建立十二府,统领全部内外卫部队,十二府的大将军直接隶属皇帝;止民间收藏和制造武器;规定军人既有军籍又有州县户籍,与百姓一样"垦田籍帐",既扩兵源,又减少国家负担。这些对巩固新生政权,保持统一,促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积极作用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(1)《隋书.卷三》。

(2)《资治通鉴.第180卷.隋纪四》。

(3)费正清,《中国:传统与迁》,世界知识出版社,2002年第一版,第112页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作者:徐文

第五节元世祖:忽必烈(5712-5791)

元世祖,忽必烈(西历1215-1294,中历5712-5791),蒙古族,元朝首任皇帝、成吉思之孙,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建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。西历1260年至1294年在位。

南宋末年,中国北部的蒙古族于西历1189年统一蒙古各部落,1206年建立政权,1218年收复蒙古西北诸部,1220年破中亚阿河下游古国花子模,1227年大西夏,1231年灭之,1234年灭金,1235-1243年西征中亚和欧洲东部,1247年征敷途蕃。

西历1251年,忽必烈任迅速崛起的蒙古帝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。开府于金蓬川(今河北沽源),创官府,任用儒生,整饬吏治,实行屯田。1253年,建立钞提举司,印发纸钞,率军云南,次年灭大理。1259年,围南宋鄂州(今湖北武昌),未果北还。1260年,称大于开平(今内蒙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),建立十路宣司,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。1260年至1264年率军漠北与与其争位的酉地阿里不大战而胜。1264年,迁都大都(今北京),1271年,改国号大元,建立元朝。1279年,兵入临安,灭南宋,统一中国,结束了唐期以来军阀割据和辽、宋、金、西夏等多个政权同时并立的分裂局面。忽必烈即位,注意任用贤能,惩治贪污,"顺民心之所者行之,所不者罢之。"将行省制度推行于全国。1294年病逝,享年79岁。

成吉思建立的蒙古帝国,是一个漂浮在蒙古草原上的庞然大物,薄,随时都有崩溃的危险。在他寺厚的32年中,帝国内部斗争烈,这个庞然大物,越来越明显地在分裂成四大块(即大国、察国、伊尔国和钦察国)。忽必烈锐地觉察到了这种由分裂而导致灭亡的可能,只有依靠中国多数民族,才能建立稳固的基。于是,他果断地征了仍居于中国南部的没落的大理政权和南宋政权,统一了中国。随,认真保护各民族的生命,发展农牧业生产,不断调整政区和吏治,对四邻民族实行宽大的安政策,顺应社会发展需要,实行了"农桑为急务"的政策,并设立劝农司、司农司和营田司等机构,颁行《农桑辑要》和推行屯田及其他鼓励农桑生产的措施,使人民得到及时的休养生息。经过忽必烈的苦心经营,最终建立起一个"北逾山,西极流沙,东尽辽左,南越海表"(1) 的庞大帝国。

帝度量恢廓,知人善任使,故能混一区宇,扩古所未有。惟以亟于财用,中间为阿哈玛特、卢世荣、僧格所弊,卒能知其罪而正之。立纲陈纪,殷然被以文德,规模亦已弘远矣。(2)

在忽必烈的一系列政治革中,最历史影响的是他广泛建立的行省政治制。元世祖开创的是一个行省时代,以其为始,中国历史入了"元明清时代"。起源于金朝期的行省制度,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作为一种政府行政制度在全国大规模推行,并从原来的临时的中央派出机构演成为常设的最高地方政府。这种制度在中央设"中书省",其分设的"行中书省"管理地方事务。"中书省"又称都省,"行中书省"全称为"XX等处行中书省",简称"XX行省"或称"XX省"。省以下的行政机构为路、府、州、县四级,西南又有宣司、安司和军。唐宋时期较大的州升为路。府或隶属省,或隶属路。州或隶属于府,或隶属于路、省。府州或不领县。这就是行省制度的最初来源。元朝初期,1280年(元至元十七年),直隶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的分布如下:

直隶中书省:辖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山西、漠南、漠北、辽东、西夏故地等;

六行中书省:

一、陕西四川行省:辖金陕西五路、南宋四川路故地、治安西路(今西安市);

二、云南行省:辖大理政权故地,治中庆路(今昆明市);

三、江淮行省:辖南宋两淮、两浙路故地,治扬州路(今扬州市);

四、江西行省:辖南宋江西、广东路故地,治隆兴路(今南昌市);

(29 / 78)
第66世纪

第66世纪

作者:徐文 类型:仙侠小说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